一、平台简介(重点说明研究方向)
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6月通过四川省专家组的评审,成为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。实验室以中国西南山地鸟类为研究对象,开展鸟类遗传多样性、鸟类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、鸟类物种生活史等方面的保护工作。探讨种群遗传多样性、生活史特征及受胁机制,为濒危鸟类保护、生态安全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。实验室具有完成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野外监测的主要仪器,同时与保护区联合建立了野外研究观测站。实验室与四川峨眉山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院、四川峨眉山森林生态站、四川老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、四川黑竹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、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、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等单位合作完成科研项目,与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站、乐山市科技局、乐山市林业局等多处签订协议共建行业主管部门,充分发挥人才、理念、技术、设备、信息等资源优势,为环境资源保护、社会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。实验室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,本着特色发展的原则,逐步建立联合、开放与竞争运行机制。实验室现有成员9名,其中博士后1名、博士7名、教授2名、副教授1名。由国内外资深鸟类学专家牵头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委员7名。实验室成立以来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、省部级项目10余项、市厅级及横向课题10余项,共获得科研经费800余万。先后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,其中SCI 20余篇,专著1部,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,中国鸟类基础研究奖一等奖1项。
二、资助计划
1. 课题类别与额度
科技类项目:资助金额1-2万元/项,研究周期1-2年。
文化类项目:资助金额0.3-0.5万元/项,研究周期1-2年。
立项数量:总数不超过5项。
2. 优先资助方向
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鸟类分布区变迁预测
山地鸟类繁殖生态与人工繁育技术突破
社区参与型保护模式创新与政策评估
三、申报要求
1. 课题负责人符合省部级课题申报的资格条件。课题负责人需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(职务),或者具有博士学位。
2. 项目未在校内有过立项的课题。
3. 项目有相关的研究基础和前期成果。
4. 每人最多申请1项,同一课题负责人不得在2个或2个以上的科研平台获得项目立项。
5. 项目组成员可邀请校外专家2-3人参与。
6. 项目任务:公开发表2篇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,或发表1部专著。
7. 项目管理:所有项目按照学校科研项目相关规范实施管理,项目严格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评审,凡是未达到要求和逾期未完成的项目,将予以撤销,并视情况收回全部或部分项目经费。
四、工作安排
申报截止:2025年4月30日(纸质材料寄送+电子版同步提交)。
实施周期:2025年7月1日-2027年6月30日
五、其他事项
经费管理:一次性拨付。
成果归属:实验室享有成果冠名权。
提交申报书纸质版一式五份,电子稿1份(邮箱:gyhharry@126.com;839327795@qq.com)。
联系人:郭玉红,刘方庆,联系电话:18080668271;18113425641
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
2025年4月6日